增长35.5%。2023年,澄迈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3.38亿元,比2022年增长1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90亿元,比2022年增长22.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65亿元,比2022年增长6.4%;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0.72亿元,比2022年增长1.6%;房地产业增加值32.36亿元,比2022年增长15.3%;其他服务业137.60亿元,比2022年增长6.6%。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508.42亿元,比2022年增长3.9%。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2亿元,比2022年增长27.5%,增速全省排名第一。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95.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40.94亿元,增长55.1%,餐饮收入13.80医院,增长12%。2023年,澄迈县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119.81亿元,比2022年增长66.5%。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2022年增长18%,饮料类增长221.7%,烟酒类增长19.1%,日用品类增长12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150.2%,化妆品类增长114.2%,金银珠宝类增长270.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68.6%,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18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8%,汽车类增长796.6%,家具类商品下降5.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38%。2023年,澄迈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期末余额378.27亿元,比年初增长5.6%。其中,住户存款219.21亿元,比年初增长10.9%;非金融企业存款115.11亿元,比年初增长6.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期末余额228.21亿元,比年初增长1.9%。其中,住户贷款78.72亿元,比年初增长8.0%;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49.49亿元,比年初下降1.1%。2023年,澄迈县货物进出口总额100.55亿元,比2022年下降0.5%。其中,出口46.69亿元,比2022年增长1.8%;进口53.86亿元,比2022年下降2.5%。货物进出口逆差7.17亿元。全年全县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1.96亿元,比2022年增长67.2%。全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全年货物运输量268.1734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3574.7518万吨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西线31千米,中线30.0346千米,G360文临高速41千米。全年主要港口吞吐量1658.6968万吨,同比2022年增长19.84%。全年旅客运输总量72.1846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29.98%。旅客运输周转量5116.8833万人千米,比2022年增长65.89%。交通运输澄迈县境内有海南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中线高速公路、海口市绕城高速公路、粤海铁路、海南西环铁路、文昌临高高速公路和海口榆林(中)公路、海口榆林(西)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运线穿过;建成九大码头,年吞吐能力约1200万吨,马村港区是全国25个中心枢纽港之一海口港的核心港区,设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马村口岸,是重要航运枢纽。公路澄迈县公路运输已初步形成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要通道,贯通全县、辐射各镇、连接周边市县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20年底,澄迈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961.92千米,公路网密度142.95千米百平方千米。按公路行政等级划分,澄迈县境内国道(含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1.09千米,省道通车里程177.11千米,县道通车里程155.08千米,乡道通车里程515.19千米,村道通车里程1983.45千米。铁路澄迈县境内有海南西环铁路和粤海铁路途经,其中海南西环铁路设2个站,粤海铁路设1个站。老城镇站位于西线高速白莲互通西侧,中心里程K13+344.435,北距海口站12.7千米。福山镇站位于西线高速福山出口白糖村附近,中心里程K35+359.624,北距老城镇站22千米,南距临高站16.8千米。澄迈站始建于2000年,隶属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粤海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为三等站。航运澄迈县境内的马村港区是海口港货运主要港区,是澄迈县发展保税仓储、现代物流和临港产业的重要依托。马村港区将以集装箱、件杂货、干散货、液体散货和货滚运输(含危险品)为主,主要满足省内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兼顾南海开发后勤保障功能。公共交通截至2017年12月,澄迈县运营6条城市公交线路,共计40台公交车辆,线路总里程为93千米;共有5条海口线路,分别是游6、35路、55路、57路和59路。社会事业教育事业2023年,澄迈县共有普通中小学校11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13所,完全小学58所,教学点19个,特殊学校1所,民办学校11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93人,同比增长8.22%;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274人,同比增长5.54%;澄迈县发放高企认定、研发经费增量奖励资金1242万元,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量和通过量分别同比增长38%和56%,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量同比增长44%。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6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2家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项目入选全省优秀案例。国家创新型县获批创建,在全省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工作和2023年度工作中均获评优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技术合同交易额等多项指标均排名全省前三。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个、院士工作站1个,规上工业企业内设研发机构数量增长近12倍。全县新增市场主体1.6万多家,同比增长57.73%。文化体育截至2020年10月,澄迈县有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924家,其他实体文化企业232家。文化产业规上企业8家、规下企业1148家,包括歌舞(游艺)娱乐场所55家、电影院线4家、网吧17家、演艺场所6家等。镇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100%,站舍面积达到300㎡,其中国家一级文化站1家,二级文化站2家,三级文化站3家。各村建有农村文化室。截至2023年末,澄迈县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全县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开展一镇一演、戏曲进乡村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88场次;承办2023年海南美丽乡村绿色骑行(澄迈站)活动等省级以上体育赛事10场次;举办2023首届"澄迈杯"男子九人排球超级精英赛等县级赛事活动6场次。开展福山新春接福等旅游节庆活动3场次;"旅游+文化"融合,开展"千年福地·澄迈讲古"全域研学活动、"澄迈·我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5场次;"旅游+体育"融合,开展澄迈"迎春杯"、桥头地瓜文化节健身徒步活动等活动16场次。澄迈县公共文化设施一览表澄迈县图书馆澄迈县文化馆美榔双塔博物馆澄迈学宫博物馆参考资料:医疗卫生2023年,澄迈县共有卫生机构数442个,同比增长1.1%;床位数达3060张,比2022年减少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90人,下降0.6%。其中,执业医师1205人,下降5.5%;注册护士1633人,增长1.6%;药剂人员165人,增长5.8%;检验技师106人,增长11.6%。社会保障2023年,澄迈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432人,比2022年增长2.6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07人,比2022年下降13.99%。年末全县有2255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328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42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397人次。全年领取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1516人。年末全县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20个,其中养老机构7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13个。民政服务床位548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548张。累计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5个。截至2023年末,澄迈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3967人,比2022年增长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9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27070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0645人,增长6.1%;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642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3967人,比2022年增长6%。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3464人,增长0.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9906人,增长8.5%。全年安居房新开工建设1544套、公开配售1271套。全县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个。历史文化文物可移动文物澄迈县重要文物考古发掘为两次对福安窑址的考古发掘。2002年57月,福安窑址清理出土文物2300多件。2004年35月再次对福安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000余件,均为清代陶瓷。按釉色分为青釉、青花、酱釉三种,器形主要有碗、壶、罐、杯、盘、盘、碟、盆、缸、瓮、盏、香炉、砚台、烟斗、器盖、瓷权(枰蛇)等。其中青花器形印有文字、花卉图案,一些明显呈海南地方特色的青蛙纹样。还发现大量窑具,主要有垫饼、垫圈、垫钵等。据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官网数据,澄迈县博物馆馆藏藏品2479件套,珍贵文物10件套。不可移动文物澄迈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据2024年6月综合网站信息数据,澄迈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项。[34-37]澄迈县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名称类型级别美榔双塔古建筑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照墓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道叙周氏墓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石矍村冯氏祠堂古建筑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安窑址古遗址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照墓古墓葬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庵堂山墓塔古墓葬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轩古墓古墓葬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澄迈县学宫古建筑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古建筑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里桥古建筑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谭昌学堂古建筑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公祠古建筑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封平约亭古建筑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丰老街古建筑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山咖啡园其他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其他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遗项目据2024年6月综合网站信息数据,澄迈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2项。截至2021年12月,澄迈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综合陈列室1处,专项陈列室4处,传习所2处,分类展示厅3处,传承人工作室1处、体验馆1处。项目名称项目类别项目级别木雕(花瑰艺术)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民间信俗(冼夫人信俗)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炭画像工艺传统美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福山咖啡焙炒技艺传统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军坡节民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风俗民情婚姻习俗1.定亲:俗称“出命”。男女恋爱成熟后,经双方父母同意,女方父母将其女儿的生辰八字写成庚帖,托媒人送交男方父母。三天内,男方家中没有不祥之兆头,就认为女命吉利,继由男方家长将男女生辰请择日先生合算,如无冲无克,表明两命相配,男女和合,可以百年偕老。此后,由男方选吉日,备彩礼送到女家,俗称“号命”“送槟榔”,女方称为“定命”,这就表明男方已有媳妇,女方已有丈夫,俗称“红纸合命,百年偕老”。2.问亲:送“槟榔”后,双方准备结婚,由男方备糕饼、裸或猪肉等简单礼物,请媒人带到女方家庭,要求女方父母准予迎亲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就择定吉日迎亲,若不同意,则延至次年再问亲,直到女方同意为止。3.送彩礼:即报知迎亲的日期和送红线,以给新婚女方出嫁之日开脸。女方父母同意女儿出嫁后,由男方选择结婚日期,俗称“择日”。结婚日期择定后,男方便将日期、红线和彩礼送到女方家,俗称“送钱”,也称“报日”。彩礼多寡,视男方家境而定。富者多送,贫者少送。4.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