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画笔下的颜料,在日复一日的调色、混合、流淌中,悄无声息地向前推进。路远、聂少华和聂小小这个最初因分班和性格而形成的“铁三角”组合,在共同经历了无数个素描、色彩、速写课的画室日常后,他们的“领地”逐渐迎来了新的伙伴。
新加入的是吴宇和丁寒。
丁寒是那种天生自带“艺术眼光”和活跃气氛属性的家伙。他个子不高,身材微胖,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一副乐呵呵、人畜无害的笑容。他说话语速快,嗓门也大,走到哪里都能很快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他画画的基础功不算班里最顶尖的,但他脑子里总是有各种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常在作业中尝试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构图和表现方式。虽然这些尝试常常被王老师批评“不着边际”、“瞎胡闹”,却总能引得周围的同学哈哈大笑,为紧张的画室气氛带来一丝轻松。
吴宇则与丁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瘦瘦高高,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整个人显得斯文内敛,说话轻声细语,不仔细听都容易忽略。吴宇不太爱表现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安安静静地坐在画室的角落里,专注地描绘着面前的静物,或者捧着一本画册,一页一页地看得入神。然而,他的基础功却异常扎实,线条严谨而流畅,调子细腻而富有层次,是班里少数几个能够在素描基本功上与路远掰掰手腕的实力派。
最初,吴宇和丁寒对于路远他们来说,只是众多同学中的两个普通面孔,是画室背景板的一部分。但缘分这东西很奇妙,它往往就在最不经意、最偶然的瞬间,悄然发生,将原本平行的轨迹连接起来。
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契机,是一次王老师布置的双人合作素描作业。路远和聂少华这对“老搭档”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队,默契十足地开始构思画面。聂小小则被分配和另一个相对安静的女生搭档,两人小心翼翼地尝试沟通。而吴宇和丁寒,这两个无论从外形、性格还是画画风格都截然不同的人,却因为分组名单上的巧合,被阴差阳错地分到了一组。
合作过程中,丁寒充分发挥了他那“滔滔不绝”的话痨本色。从对作业要求的理解,到各种奇葩的构图想法,再到毫无顾忌地吐槽王老师的严厉,以及分享他刚发现的、藏在学校后街的便宜画材店,他的嘴巴几乎没有停过。吴宇起初只是默默地听着,偶尔礼貌性地点点头,或者轻轻地“嗯”一声作为回应。但当丁寒开始滔滔不绝地分析起某位印象派大师作品中对光影的独特处理手法时,吴宇那双藏在眼镜后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他被丁寒的见解触动了,也开始加入讨论,虽然他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精准而到位,常常能一语中的,让丁寒连连点头称赞。
路远和聂少华在一旁画着自己的作业,无意中听到了吴宇和丁寒的对话。聂少华觉得丁寒对艺术的某些看法颇为对他的胃口,带着点不羁和幽默。而路远,则对吴宇那种在安静外表下隐藏的、对绘画深刻的理解和偶尔流露出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感到有些新奇。他原本以为吴宇只是个循规蹈矩的“技术流”,没想到他也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
合作作业完成后,丁寒便自来熟地捧着他的画板,大大咧咧地凑到了路远和聂少华这边。
“哎,路远,你这石膏画得真是绝了!尤其是这块暗部的处理,啧啧,那质感,简直跟真的一模一样,摸上去都能感觉到凹凸!”丁寒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夸赞得声情并茂,“老张平时那么挑剔,到你这儿就没话说了,服气!”
面对丁寒的热情和直白的夸赞,即便是一向有些内敛,不太习惯与人过多交流的路远,也无法完全拒之门外。他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了声“谢谢”。聂少华则比较随性,笑着回应了几句丁寒的夸赞,也夸了夸他们的合作画完成得不错。
吴宇也拿着他的画板,紧随丁寒身后,稍微有些拘谨地站在一旁。听到丁寒夸路远,他也轻轻地推了推眼镜,附和道:“嗯,路远,你对色彩的运用和理解,是我目前见过同龄人里最好的。尤其是调子的变化和冷暖的处理,很到位。”
就这样,通过这次合作作业,以及丁寒的“搭桥引线”,吴宇和丁寒便渐渐融入了路远他们这个小圈子。
聂少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个五人小团体的“气氛担当”和“情报中心”。他性格开朗,消息灵通,总能第一时间知道学校的各种八卦:哪个老师最近心情不好要小心,哪个食堂窗口今天有限量新菜,甚至哪个班的谁和谁偷偷谈起了校园恋爱。他也经常带来各种“续命”的零食,虽然种类不像聂小小那样琳琅满目,但胜在出其不意,总能在大家画得筋疲力尽、饥肠辘辘时,像变戏法一样从书包里掏出几块糖或者一包薯片,为大家补充能量。
丁寒则是这个小队的“技术顾问”和某种程度上的“冷静担当”。当大家在某个素描结构、色彩搭配或者构图思路上卡壳时,丁寒总能结合他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独特的“艺术眼光”,给出一些虽然听起来有点跳脱、但细想却颇有道理的建议。他的话不多,但往往能切中要害,帮助大家打开思路。当吴宇和聂小小因为一些关于画材的小事,或者对某个艺术家的看法不同而吵吵嚷嚷时,丁寒也往往是那个能以几句幽默的话语,或者一个适时的插科打诨,迅速让场面冷静下来的人。
聂小小一开始还有点“排外”,觉得这两个突然闯入的男生打扰了她和聂少华、路远的“三人世界”,总是在他们说话时露出不满的表情。但丁寒实在太会逗乐了,他总能捕捉到聂小小的“槽点”,用带着善意的夸张和调侃,几句玩笑话就能把聂小小逗得前仰后合、咯咯直笑,很快就把小姑娘“收买”了。而吴宇虽然安静,但画得好,聂小小遇到素描上的难题,或者对某个细节把握不准时,去请教他,他总能耐心细致地解答,一步一步地指导,也因此赢得了聂小姑娘的尊重。
至于路远,他依旧是这个小团体里话最少的那个。大部分时间,他还是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用画笔与画布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但他渐渐地发现,身边有了这几个伙伴,似乎也挺好。他会在吴宇讲起某个艺术家的趣事时,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丝浅浅的弧度;会在丁寒分析画面时,认真地侧耳倾听,偶尔点点头表示认同;会在聂小小和丁寒因为某个无聊的话题斗嘴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们带来的喧嚣和热闹,不再只是让他烦躁的背景音,有时候,反而像是在枯燥的练习中穿插的短暂休息,让他绷紧的神经得以片刻放松。
画室的生活依然是枯燥、重复且充满压力的,备考美院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因为有了这几个性格各异、却都怀揣着艺术梦想的伙伴,那些挥洒汗水的日子似乎也多了一些色彩和温度。他们一起在画室里埋头苦画,一起在拥挤的食堂抢饭,一起私下里吐槽老师的严厉和不近人情,一起分享画画进步的喜悦和遭遇瓶颈的沮丧。
从最初的三人行,到如今的五人小分队,友谊就在松节油和颜料的味道中,在沙沙的笔触声和偶尔爆发的嬉笑怒骂中,悄然生长,日渐深厚。他们并不知道未来的艺术之路会怎样延伸,会走向何方,但至少此刻,他们拥有彼此,拥有并肩奋斗的伙伴,拥有共同的梦想,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