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果冻小说网 >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 第14章 第 14 章

第14章 第 14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学衍义补》大概就是这样,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的话就来看B选项。】

[没有问题]

[下一题下一题]

[我就选的B,专心听讲。]

【我们一起来看看B选项这个《大学问》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叭】

[这名儿起的够大气]

[完全没有听过的一本书]

[看起来就很难,不知道是谁写的]

【哈哈哈,其实不是书的名字起的大气,断句应该是这样断的:大学、问。《大学问》是以问答形式展开的,全书都是“问曰”“答曰”,读起来很无聊的。】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王阳明的弟子愤愤不平,读书是为了明理,难道书本都要像小说那样通篇以白话之文、毫无教化之言吗?

王阳明却是毫无波澜,“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1]”,封赏迟迟未到,定是朝中佞幸阻挠,他不得不沉寂一段时间了。正好趁着这段日子重新整理一下他的学问。

【这本书不是重点,重点是写了这本书的人,大家能猜到是谁吗?】

[盲猜一个黄宗羲]

[肯定不是李贽,写《大学》的书绝对不是这位离经叛道的狂人写的。]

[邱濬和王夫之也不是]

[我猜顾炎武吧]

[是不是王阳明啊]

【我看到有正确答案出现咯,是的,就是王阳明!那个格竹隔了七天七夜饿晕过去的狂人。】

[还有龙场悟道!]

[他还平定了宁王叛乱!]

[允文允武有没有]

[我宣布,明朝唯一能和我于谦男神比肩的人就是他!]

明,1450年(景泰元年)。

朱祁钰兴奋地拍起了手,他的于太保又被天幕夸奖了。他热切地对于谦说:“也不知那王守仁是怎样的风姿,竟能比肩太保。”

于谦谦虚道:“皇上谬赞了,臣只是一腔孤勇,远没有王阳明般的才智,如若生在同一时代,他定比臣成就高远。”

朱祁钰不乐意听这些话,在他眼中于太保就是最厉害的。

于谦笑笑没再否认,他猜,王阳明继朱熹以后的又一位圣人。

明,1494年(弘治七年)。

小年轻王守仁可激动了,放下手中的书噔噔噔一溜烟儿跑到了父亲王华的书房:“爹,你还说我不行,看我以后多厉害呀!”

王华捏着鼻子教训儿子:“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你先考上进士再说!不入官场,看你拿什么平定叛乱。”

王守仁振振有词:“朝廷难道不会提前准备吗?天幕已经透露出宁王会叛乱了,哪里还轮得到我呢?”

王华一顿,都怪儿子太气人,他都没有想到这一点,将儿子赶到门外,急匆匆换了官袍进宫去了。

【看来大家都对他很熟悉啊,其实我在高中课本上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十三香成精了?】

[王守义十三香,人人都知道啊。]

[在我家厨房里放着呢]

[跨越几百年的孪生兄弟吧,有没有可能王守仁的兄弟就叫义礼智信呀!]

[我去搜了一下,他有三个弟弟分别是王守俭王守文王守章,他爹起名不入俗流!搁我我就顺着起名叫王守义王守礼了,也怪好听的]

[可能他爹怕生不够或生超了吧,那得多难受啊]

[有道理,强迫症患者]

【看来十三香受害者不止我一个人,王守仁和王守义是真的什么关系都没有。王守仁,字伯安,家是浙江余姚的,曾经在余姚的阳明洞隐居,所以叫他王伯安、王余姚、王阳明都没有问题。】

【哦对了,刚刚说《大学衍义补》的时候没有介绍邱濬,现在来补上。邱濬,字仲深,广东琼山人,我们可以称呼他邱仲深和邱琼山。另外他当过国子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古人有的时候还以官名相称,背的时候顺带记一下吧,万一遇到了呢?】

明,1494年(弘治七年)。

邱濬抽了抽脸皮,后世人究竟处于怎样一种大状态?名、字、号不都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吗?为何还要专门讲解?难道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以后都不存在了吗?

【接着来说王阳明,刚才不是说他格竹没格出成果反而把自己饿晕了吗?这个一心成圣的小伙子就对朱熹的格物理论产生了怀疑,跑去发展陆九渊的学说了。】

[从客观唯心到主观唯心,错的更离谱了]

[思想嘛,就是要天马行空]

[可是王阳明就是凭借他的思想留名青史了]

[对呀,成圣了嘛]

明,1494年(弘治七年)。

王华突然不大想进宫了,他已经能想象得到那群同僚们戏谑地调侃嘴脸了。

王守仁却是异常兴奋,他真的能够实现远大目标诶!至于天幕说的理论错误又有什么关系?他还年轻,还没形成体系的学问呢!

【也不算错误吧,人文社科的东西不能和严谨的理工科研究混合在一起,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在当今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只注重发展科技而不注重道德后果不堪设想,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标准。】

【王守仁的主要思想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宗旨在于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善义防患于未然。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伦理纲常是人们心中固有的先验的良知,要到心中体会将先天的两只辅助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物[2]。】

[好有道理的样子]

[要不是学过哲学,我肯定会妥妥的相信。]

[快跟着我念,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产生意识,先行后知!]

[我知道这个,陶行知原来的名字是陶知行!]

【大家的知识好渊博呀!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陶行知名字的典故。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就是这些, 他的主要著作是《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他曾经在贵州、江西、浙江等地讲学,《王文成公全书》和《论语》有那么一点点像,是他的门徒编纂而成的。所以除了王伯安、王余姚、王阳明外,我们还可以称呼王守仁为王文成。 】

明,1450年(景泰元年)。

朱祁钰皱了皱眉,王守仁如此功高,文成武治皆能,怎会只得一个文成作为谥号?他必定要给于太保文正的。

明,1494年(弘治七年)。

王守仁有一点点小失落,但很快就振作起来,王文成又不是他,他一定能比王文成做得更好。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王守仁无悲无喜,他对朝廷失望了太多次,文成已经比他想象得好多了。

弟子们想要说些什么,却终究没有开口,他们还一直跟在老师身旁,怎么会不知道朝廷的态度?

【王守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他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妥妥的斜杠少年、业界大拿。可惜的是他的学说不被国内主流认可几经打压,在明朝后期才广为流行,有了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然而又被清朝禁止,在清末有很多文人都不知道王阳明是谁。隔壁樱花国非常推崇王阳明的思想,王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樱花国的发展[3]。】

[清朝垃圾玩意儿]

[好东西都让别人学走了]

[樱花国真是吃饱了骂娘,学了我们的东西还来打我们]

[想到那些被残忍伤害的无辜百姓和牺牲的战士,我就想破口大骂!]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气得摔了桌上的茶盏,他能不知道王阳明的学说好吗?天幕说也不说完整,讲一些不重要的不知所谓的东西,说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帝制,怎么不说王阳明有“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的观点呢?连孔子都不承认了,对大清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就像天幕所说的那样,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说太过先进,只要稍加压制就不会产生扩大影响,但王阳明的学说才是钝刀子磨肉,可怕至极,潜移默化让愚民对皇朝统治产生质疑。那屡拒朝廷对“博学鸿儒”的诏征、宁死不仕的孙奇逢、李颙、黄宗羲等老不死不都是阳明心学的支持者和传人吗?[4]

可如今已经由不得他了,据传来的消息,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王阳明真真变成了天下闻名。既然以后没有皇帝,那便随他去吧,不过还是要加以限制,他总不能当大清的亡国之君,大清能绵延万万年就更好了。

其他朝代的武德充沛的皇帝们如嬴政、刘彻、李世民,看着刚刚绘制出来的比较粗糙的未来的大公鸡地图,找到了樱花国的位置,然后各自不同程度的生气,小小倭国得志便猖狂!总得腾出手来收拾一番。

东方辰犹豫了一下,【说完王守仁,咱们先不看C选项,顺道把和他关系非常紧密的另一位思想家也给说了吧,这位思想家就是王守仁的徒弟王艮。】

[gen?哪个gen?]

[我知道,我知道,是良没有点的这个艮]

[王守仁居然还有徒弟!大为震惊!]

明,1521年(正德十六年)。

刚刚改名为王艮的王银有一点点惊讶,他居然在史书上也留下了名字!

王阳明却面无异色,他刚收的这个弟子个性高傲、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常令他不满,但换一种角度,也许只有这种个性的人才能够

【很多人都没听过王艮这个名字啊,这很正常,文艺点就是“萤火岂敢与皓月争辉”,王阳明的光芒太闪耀,导致我们都听不到王艮的名声。其实王艮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明清这一段的地位挺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我目前还是个门外汉,也不好评价,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虽然他没有上高中教材,但他在考研教材里有一整段话呢!就算不能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次重要的。】

[hhhh看一个人物重要不重要就看他上没上教科书]

[重要的东西教科书怎么都绕不过]

【我们不用记王艮的字号,他这个人非常有趣,我当时怀疑王艮怎么没有字号,还纳闷作为他的老师,王阳明也不给他取一个字,然后就去搜了一下,发现他字汝止号心斋,只不过我们不用记而已。我觉得“汝止”这个字很可能就是王阳明给他起的,因为王艮原名王银,王阳明觉得他个性高傲,才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

[艮和止,意思相近,符合取字规则]

[原来的名字还挺富贵,是不是有个哥哥叫王金]

【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美好的祝愿吧,但祝愿也只是祝愿,我想没有几个老师想遇到王艮这样的学生,王艮他有亿点点刺头。具体怎么刺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搜,我只简单讲一讲我们考研要知道的东西。】

明,1521年(正德十六年)。

王阳明无声叹气,这样的弟子着实让人气恼,但又忍不住让人怜爱。

王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只是将和老师的不同意见提了出来而已。

【王艮是泰州人,从王阳明那里学成归来后,长期在下层百姓中讲学,创立了一个学派,叫泰州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从王阳明心学中来,却有区别于心学,打个可能有点不恰当的比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样吗?相似但又不同。泰州学派可以说是下沉的王阳明心学,因为它面向的是下层百姓。】

【老百姓们关心什么?自然是衣食住行。于是泰州学派反对理学对人性的束缚,认为人欲就是天理,圣人之道即百姓日用,提倡做学问要解决人民生计问题。因为面对的是下层百姓,政治上的观点非常的简单明了,就是仁政;经济上也讲究的是“务本而节用”,也就是说又省钱又好用。】

[这个学派好啊,贫穷的眼泪流下来]

[我也想务本节用]

【我也觉得泰州学派的学说好适合我这种贫穷大学生,当时的老百姓们也这样想,自然而然地泰州学派信徒众多,是明朝晚期的显学,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何心隐和李贽,李贽就是高中历史课本上那个特别叛逆的儒学弟子。】

[李贽啊!我最喜欢的思想家是他!男女平等yyds]

[好眼熟的名字]

[何心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