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果冻小说网 > 夏尽不闻 > 第39章 展览

第39章 展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北乡火神庙举办的本次棉作展览,吸引到的四方农人参观者有千人之多,政学、工商各界,包括廖厉二人这样远道来临的,也不在少数。(注1)

廖明霁和厉温珣来得早,在展馆前遇到一位年轻的学者,那学者自我介绍姓穆,是一位主攻农科的大学生。

听说二人是从首都赶来,他的精神便极大地振奋起来,带领二人进入,介绍这里共设提倡、推广、足衣、样花、种棉、选种六个展馆,展品八百余件,还心情激动地说:“我们河南种植棉花的历史悠久,明朝文献中就有关于河南植棉的记载,民国以来,由于政府推广,农人遂相继试植棉作物,棉区不断扩大,仅前年一年,全省产棉达四十余县,产额共皮花四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七担,美棉约占五分之一,共八万六千五百担,较去岁增加十五万余担。自从去年胡技术员开始主持棉场的工作,这一年来,棉花栽培技术,和农人种植的信心都大大提高,这次展览,正是为了鼓励民间植棉,推广理想的棉花品种。”

一番滔滔不绝之后,又自觉太过,不禁有些尴尬,垂脸道:“抱歉,恐怕我说起来没完,让二位先生听烦了。”

廖明霁只笑着看他,厉温珣忙说:“穆先生多想了,你说得很仔细,在下受教了。”

他和廖明霁对视一眼,接着说:“我不懂农学,对栽植技术和品种涤选,只觉得大有学问,却不敢多说。但我想这样公开的展览,也能让外地的企业家有探知渠道,毕竟,种出了好品种的棉花,下一步是要卖出去,且卖个好价钱,棉花贸易发展得好,产出与收入便可良性循环,这应当是棉农和技术工作者们的共同心愿。”

穆小先生有些稚拙的一张脸,立即涨红了,紧紧握着厉温珣的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先生说得对极了!只有棉农的收入有保障,才能过上踏实日子,这几年的棉产量虽高,一直供本省各县销用,少部分输出津、汉等处,若能扩大开外省的贸易之门,那棉花产业,便就更能欣欣向荣了!”

厉温珣瞅了眼身旁的廖明霁,笑说:“我的这位朋友,就是在首都经营纺纱厂的。”

廖明霁一直在认真听他说话,忽见他把话往自己身上引,不由愣了一下。

他自认识厉温珣,就明白这位是很内敛的人,很少高谈阔论,现在见他如此,倒是很有兴致,便微笑了笑。

穆小先生仿佛中了大奖似的,松开厉温珣的手,往廖明霁跟前走一步,兴奋又小心地问:“廖先生,经营了一家纱厂?”

廖明霁主动伸出手:“开业在即。”

穆小先生忙两手握上去,说:“今天的展览,有四五位棉花产业的企业家支持,廖老板要是不介意,我可帮您介绍,我们郑州的通华棉厂,保利棉花运输厂,还有奉节纱厂……”

“其实,我已经和通华棉厂的吴老板签了订单,”廖明霁说,“第一批棉花就快要运往首都了。”

接二连三的好消息,让穆小先生心花怒放,连连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太好了!”

他越是高兴,厉温珣便越觉得廖明霁所做的事业是极有意义的。

棉花的经济价值,不仅仅局限在纺织领域,其在医学上、军事上亦有重要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如安纺纱厂一家的订单,对这里的众多棉农棉厂来说,当然还不能算什么,然而这无疑是个很重要的开端,毕竟碍于运输上的限制,首都的纺织品企业虽多,都不大会舍近求远。

只有廖明霁如此不怕麻烦,无论是出于什么考量,厉温珣都觉得,他有一份旁人没有的魄力。

这大半个上午,在穆小先生的热情带领下,他们看完了提倡和推广两个场馆。

棉业试验场在棉产改进上,很有一套办法,在推广植棉方面,更是采用了多种方式,为主的文字宣传,包括浅说、成果介绍、说唱、连环画等形式,不仅在街头巷尾,更在村舍田间。而办展览,也是很有成效的一种,许多实物照片和手绘图册,还有好几束巨大的棉花花束,明晃晃摆在展厅里,让人一进去,便仿佛亲身感触丰收喜悦。

厉温珣今日之前,对棉花知之甚少,在展馆的手绘图册里,他惊奇地发现还有另一种红粉黄白的‘棉花’,而那白花花的棉花,其实是果实棉桃成熟后膨胀开的样子。

他简直不敢暴露自己连这个都不知道的事实。

展馆里的人渐渐多了,穆小先生和廖明霁道了歉,说还要同别人作些介绍,廖明霁请他自便,转眼看见厉温珣正看什么看得入神,便去到他身边,问:“你在看什么?”

厉温珣下了一小跳,回答:“呃,看这个图册。”

廖明霁点点头,说:“这时节棉花已经开始采摘了,这些株枝花果的前世今生,现在去棉田里也见不到,相片展示又不够清晰,他们才专门绘制了这么多,确实有心了,要不是庄户人家,大概是不知道这些的。”

厉温珣听了这话,忍不住问:“你摘过棉花吗?”

廖明霁挑眉:“厉少爷见笑,本人还真摘过。但那时候小,在棉田里穿行,总是手法不对,摘时每每碰碎枯叶混在棉花里,很难收拾,后来大人就把半熟的棉桃摘下来运回家,晒开后让孩子们剥,越开得彻底的,剥起来越容易,熟练之后,就如探囊取物,我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剥一整天棉花,也不会觉得无聊。”

厉温珣听呆了,愣愣地看着他。

上次他说起茶叶,也是这样侃侃而谈,既有趣,字里行间又是一种很自然的渊博。

心里好生敬佩。

廖明霁看他双眼好似清泉,汪着一点羡慕意味的水光,不禁笑说:“怎么这样看我?”

厉温珣说:“是佩服你,可你家里是经商的大户人家,你怎么会了解这么多田间陇头的事呢?”

廖明霁目光微微黯淡,转瞬即逝,又笑了笑,视线投向展台上的棉花花束,“小时候去外祖家玩,时不时小住一两个月,茶园,田里,都经常去。”

厉温珣若有所思地看他,不好继续问下去,刚要再说别的,身后有个年长的参观者,经过时忽然站不稳,朝廖明霁身上斜倒过来。二人一同伸手去扶,等扶稳了老人家,厉温珣便感觉手背上,覆着一阵热热的触感。

“嘶,明霁兄,”他低声道,“你的手怎么这么热?”

廖明霁撤回手,不在意地说:“哦,是吗?”

厉温珣却抓住他的手仔细握了握,发觉果然比寻常要热上许多,不由惊道:“你在发烧?”

廖明霁没想到他会拉自己的手,当下有些发怔,“好像,是吧。”

厉温珣忙伸手摸他的额头,虽不是极烫手,热度也不容忽视了,便皱眉担忧起来:“出门的时候不是好好的吗?”

他这又摸又问,把本只有点低热的廖明霁弄得,脸上更发起烫来,退后一步,道:“身上,身上有伤,你昨天不是问过了医生?偶尔烧几回是正常的,不要紧,熬一熬就过去了。”

昨天医生是说过,伤口偶有炎症,是会导致发热,只要不高热,身体能抵御得了,不必大惊小怪。

厉温珣不放心地问:“你身上觉得怎么样?唉,今天该好好在旅店待着不出门的,这里天气很凉,万一加重了呢?”

廖明霁一脸轻松地说:“没觉得怎么样,你放心,我没事。”

厉温珣提议:“先回旅店休息一下?”

要看剩余展馆,也不急于一时,廖明霁于是同意:“也好。”

穆小先生听说廖明霁身体不适,很关切地问要不要请医生,廖明霁仍是那句轻飘飘的‘没事’就把人打发了。

两人返回旅店,让门房送了些清淡的餐食过来,吃过之后,厉温珣让廖明霁躺下,亲自替他拧了毛巾,敷在额上降温。

廖明霁被这么悉心照顾,心里说不清的惬意,哪还在意身体上那一点点病痛?

他一面觉得快乐,一面又见厉温珣一直忙前忙后,心里极过意不去,再三让他歇一歇,把‘没事’两个字说了十几遍。

过了一会儿,厉温珣又想起临行前姐姐给他专门带的东西,便从行李箱中,翻出了那盒镇痛退热的西药来,拿给廖明霁,说:“这是德国产的药,我大哥上次回来时带回来的,于消炎退热很有用,大概是对症的,你如果不介意,可以服一颗。”

廖明霁很惊讶,看着那药盒上的德文,说:“我知道这种药,在我们国家可不是容易得的。”

厉温珣说:“这几年战事太多,这类药品是紧俏物资,军方和政府的把控很严格,如果不是大哥正好在德国,他又有身份,我也是拿不出来的。”

廖明霁盯着他看了一阵,微微一笑,说:“我只是有点低烧,并不觉得怎么难受,这个药很珍贵,还是收起来吧。”

厉温珣上前去,把他额上的毛巾取下来,探了一把,说:“我看热度一点降下去的迹象都没有,还是吃一颗吧,然后安安稳稳睡上一觉,也许醒来就好了。”

廖明霁仍是不肯浪费这难得的药物,两人正在拉扯,门房忽然来敲门,开了门一问,他一脸喜色地说:“二位先生!刚才吴老板家里人打了电话过来,说是吴太太今天一早发动了,刚刚在医院,产下了一位千金,母女平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