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利工程的稳步推进,秦易珩肩上的担子却丝毫未减。
朝堂之上,虽然大部分官员对水利工程的意义表示认同,但仍有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在暗中使绊子。
一众官员身着官服,整齐排列,依照品阶高低,分立两旁。
今日早朝,本是商议水利工程后续事宜。
谈及水利工程,诸多官员纷纷颔首,言辞间满是认同之意。
户部尚书神色恳切,上前一步,拱手说道:“殿下,此次水利工程,实乃造福万民之举。自工程启动以来,虽耗费人力物力,但已初见成效。各地农田灌溉得以改善,百姓们对殿下感恩戴德,如今民心所向,国家根基愈发稳固。”
说罢,他目光扫向四周,不少官员皆随声附和,一时之间,赞同之声在朝堂内此起彼伏。
然而,在这一片赞誉声中,却有几人神色各异。
礼部侍郎赵大人站在人群之中,微微眯起双眼。
待众人声音稍歇,他嘴角微微一勾,露出一抹看似关切的笑容,不紧不慢地迈出一步,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殿下,臣斗胆进言。水利工程虽意义重大,可如今数月过去,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国库日渐空虚。长此以往,恐对国家其他要务的运转产生不利影响。譬如边疆军备物资的筹备、各地驿站的日常维护,皆需大量银钱。若因水利工程而顾此失彼,影响国家大局,还望殿下三思啊。”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泛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一些官员面露思索之色,开始暗自揣测赵大人此番言论的深意。
而另有一些与赵大人暗中勾结、心怀叵测之人,虽未出声,却在心中暗暗叫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盼着能借此机会搅乱局势,破坏秦易珩的改革计划。
秦易珩将众人的神情变化尽收眼底。
他直视赵大人,开口道:“赵大人所言,本殿下亦有所考量。然水利乃民生之本,关乎国家兴衰。如今工程已至关键阶段,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百姓又将饱受旱涝之苦。本殿下既已下定决心,便不会因一时之困难而退缩。至于国库之事,本殿下自会妥善安排,开源节流,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赵大人微微皱眉,还欲再言,却见秦易珩眼神中闪过不悦,让他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好讪讪退下。
退朝后,秦易珩回到书房,坐在案前,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他深知,水利工程不仅是解决当前旱灾问题的关键,更是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但赵大人的话也提醒了他,必须加快开源节流的步伐。
此时,孟令琛匆匆走进书房,见秦易珩面色凝重,心中便已猜到几分。
他上前一步,恭敬说道:“殿下,下官听闻早朝之事,赵大人等人心怀不轨,故意在工程关键时期提出异议,企图扰乱殿下部署。”
秦易珩微微点头,轻叹一声:“本殿下岂会不知。只是如今工程耗费巨大,我们确实要加快寻找其他财源的速度。孟大人,你可有何良策?”
孟令琛沉思片刻,说道:“殿下,下官以为,可从商业方面着手。如今我朝商业虽有发展,但诸多关卡赋税繁重,若能适当减轻商税,鼓励商业流通,或许能吸引更多商人往来,增加朝廷税收。”
秦易珩眼睛一亮,起身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说道:“孟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商税改革,也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起各方动荡。”
两人正商议间,秦云乔也走进书房。
她见二人神色严肃,说道:“五哥,孟大人,瞧你们这一脸严肃的模样,可是又遇到难题了?”
秦易珩看到秦云乔,脸色缓和了许多,说道:“七妹,你来的正好。我们正商议关于商税改革之事,你可有什么想法?”
秦云乔眼珠一转,说道:“五哥,我倒是有个主意。如今民间手工艺发展蓬勃,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百姓喜爱,甚至有不少流入他国。我们何不在此方面做文章,设立专门的工坊,鼓励工匠们创新,同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将这些手工艺品打造成我朝特色商品,出口海外,赚取外汇。如此一来,不仅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能提升我朝在海外的声誉。”
秦易珩听后,眼中满是赞赏之色,拍手道:“七妹所言甚是精妙!这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孟大人,此事便交由你去筹备,尽快拟定具体方案。”
孟令琛领命而去。
秦易珩看着秦云乔,感慨道:“七妹,有你在旁出谋划策,实乃我之幸事。若朝堂之上多些像你这般有见识之人,何愁国家不兴。”
秦云乔嗔怪道:“五哥,你又取笑我了。我不过是平日里喜欢四处走走,了解些民间之事罢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水利工程在秦易珩的亲自监督和众人的努力下,逐渐接近尾声。
而商税改革和手工艺发展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这日,秦易珩决定再次前往水利工程现场视察。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秦易珩一行人骑马来到工地。
此时的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
秦易珩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吃力地搬运着一块石头,连忙上前制止:“老人家,您年纪大了,这种重活就让年轻人来做吧。”
老者抬起头,看到秦易珩,眼中满是感激之色,说道:“五殿下,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也想为这水利工程出份力。这工程要是修好了,我们子孙后代都能享福啊。”
秦易珩心中一阵感动,说道:“老人家,您的心意本殿下明白。但您也要注意身体,莫要累坏了自己。”
在工地视察了一圈后,秦易珩来到一处即将完工的堤坝前。
他望着眼前雄伟的水利设施,心中满是欣慰。
这时,孟令琛匆匆赶来,兴奋地说道:“殿下,好消息!商税改革方案一经推出,各地商人反响热烈,商业流通明显加快。同时,手工艺工坊的筹备工作也已基本完成,第一批特色手工艺品即将运往海外销售。”
秦易珩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啊!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水利工程也即将完工,待一切步入正轨,我朝百姓定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平静。
这日深夜,秦易珩正在书房批改奏章,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
他还未起身,心腹侍卫便匆匆闯了进来,单膝跪地,神色慌张地说道:“殿下,不好了!城外一处新建的水利设施突然发生坍塌,目前情况不明。”
秦易珩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他猛地站起身来,说道:“立刻备马,本殿下要亲自去现场看看。”
月光黯淡,秦易珩一行人快马加鞭赶到事发现场。
只见原本建好的堤坝坍塌了一大段,周围一片狼藉,工人们正在慌乱地抢救。
秦易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怒火中烧。
他立刻召集负责工程的官员,怒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此重要的工程,为何会出现坍塌?”
负责官员吓得脸色苍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道:“殿……殿下,下官也不清楚。我们一直按照标准施工,不知为何会突然坍塌。”
秦易珩冷哼一声:“事已至此,你莫要推卸责任。立刻组织人手进行抢修,同时彻查坍塌原因。若有人胆敢偷工减料,本殿下定斩不饶!”
随后的几天,秦易珩日夜守在施工现场,监督抢修工作。
同时,他派遣了专门的调查人员,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排查。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查明了坍塌原因。
原来是有不法商人勾结工程中的个别监工,为了谋取私利,在建筑材料上偷工减料,使用了质量不达标的石块和木材,导致堤坝无法承受压力而坍塌。
秦易珩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
他下令将涉案的不法商人及监工全部缉拿归案,在朝堂之上公开审判。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秦易珩端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
涉案人员被押解上来,一个个吓得瑟瑟发抖。
秦易珩怒声喝道:“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在关乎国家民生的水利工程上偷工减料,致使工程坍塌,险些酿成大祸。你们可知罪?”
为首的不法商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哭喊道:“殿下饶命啊!小人一时糊涂,被钱财蒙蔽了双眼,才犯下如此大错。求殿下看在小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份上,饶小人一命吧。”
秦易珩冷哼一声:“国法无情!你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更危及百姓生命安全。今日若不严惩,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来人,将这些人全部打入死牢,择日问斩!”
处理完此事后,水利工程的抢修工作也顺利完成。
秦易珩再次来到工程现场,看着修复一新的水利设施,心中五味杂陈。
此时,秦云乔也来到了现场。
她走到秦易珩身边,轻声说道:“五哥,工程已经修复,您也不必太过忧心了。这次的事情给我们提了个醒,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更加谨慎,加强监管。”
秦易珩微微点头,说道:“七妹,你说得对。此次事件让我明白,治理国家并非易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但我不会因此而退缩,定要将国家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水利工程竣工之日,百姓们自发来到现场,欢呼雀跃。
他们看着雄伟的水利设施,心中满是对秦易珩的感激。
秦易珩站在高处,望着欢呼的百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水利工程竣工的庆典上,秦易珩发表了讲话。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台下的百姓和官员,说道:“今日,水利工程顺利竣工,这是我朝之幸,百姓之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满足,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我们要以此次工程为契机,继续推动各项改革,发展经济,让我朝繁荣昌盛,屹立于天下之巅!”
秦易珩坐在书房中,回顾着这段时间的经历,对孟令琛说道:“孟大人,如今水利工程已完工,商税改革和手工艺发展也初见成效。接下来,我们要将重点放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
孟令琛点头称是,说道:“殿下高瞻远瞩。教育和医疗关乎国家未来,臣定当竭尽全力协助殿下。”
秦云乔也说道:“五哥,我听说民间有许多医术精湛的郎中,但他们大多各自为战,缺乏系统的管理和传承。我们可以设立医馆,将这些郎中聚集起来,交流医术,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同时也能让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秦易珩听后,眼睛一亮,说道:“七妹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立刻着手筹备此事。另外,在教育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学堂的投入,广纳贤才,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接下来的日子里,秦易珩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和医疗改革中。
他四处走访,了解民间教育和医疗的实际情况,与各方人士交流探讨,制定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教育方面,新建了多所学堂,聘请了知名学者授课,并且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书籍和学费。
一时间,各地的孩子们纷纷走进学堂,朗朗的读书声在大街小巷回荡。
在医疗方面,医馆的建设也进展顺利。
各地的郎中们纷纷响应号召,来到医馆坐诊。
医馆还定期组织义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去医疗服务。
这日,秦易珩来到一所新建的学堂视察。
学堂内,孩子们正在认真听讲,看到秦易珩进来,纷纷起身行礼。秦易珩微笑着示意孩子们坐下,然后走到一位老师身边,询问教学情况。
老师恭敬地说道:“殿下,自从学堂建成后,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这里的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都非常好,孩子们都能学到很多知识。”
秦易珩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教育乃国家之本,你们要用心教导这些孩子,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从学堂出来后,秦易珩又来到了一处医馆。
此时,医馆内人来人往,大夫们正在忙碌地为患者诊治。
秦易珩走进一间诊室,看到一位大夫正在为一位老人把脉。
大夫看到秦易珩,连忙起身行礼。
秦易珩摆摆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