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在秦易珩和秦云乔的治理下,愈发繁荣昌盛,一片太平盛世之景。
然而,表面的祥和之下,暗流悄然涌动。
这一年,京城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盛会,天下士子怀揣着梦想与抱负,纷纷奔赴京城,期望能在这场考试中崭露头角,步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礼部尚书周宏业负责此次科举的筹备工作,他表面上兢兢业业,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可私下里却心怀不轨。
在他眼中,科举不是选拔人才的公正途径,而是他敛财的工具。
那些家境富裕却胸无点墨的考生,只要送上足够的金银财宝,就能从他这里获取考试的题目,从而在考场上作弊成功。
考试前夕,秦易珩在王府书房中审阅着各地呈来的政务文书,他身着一袭深蓝色的常服,腰间系着一块莹润的白玉,神色专注而认真。
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后,他揉了揉太阳穴,对一旁侍奉的管家说道:“此次科举关系重大,关乎我朝未来的人才储备,务必不能出任何差错。你派人去礼部,告知周尚书,一定要严守考场纪律,不可有丝毫懈怠。”
管家躬身领命,匆匆离去。
秦云乔恰好前来探望兄长,听到这番话,她柳眉微蹙,关切地说:“五哥,我听闻近来京城中有些关于科举的流言蜚语,说有富家子弟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你可得多多留意。”
秦易珩闻言,眼神一凛,严肃地说:“竟有此事?我定不会让这些宵小之徒破坏科举的公正。七妹放心,我会彻查此事。”
科举考试如期举行,贡院内外戒备森严,考生们怀揣着文房四宝,在考官的严格检查下依次进入考场。
考场内,一片寂静,只有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沙沙声。然而,就在考试进行到一半时,意外发生了。
一名监考官员在巡查考场时,发现一名考生神色慌张,举止异常。
他不动声色地靠近,突然发现该考生的衣袖中藏着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
监考官员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大胆,竟敢在考场上作弊!”
这一喝,瞬间打破了考场的宁静,周围的考生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
作弊考生吓得脸色惨白,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求饶:“大人饶命,小人一时糊涂,是有人指使我这么做的。”
此事很快传到了秦易珩的耳中,他拍案而起:“岂有此理!竟敢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舞弊,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他当即下令,将作弊考生和监考官员一并带回王府审讯,并命刑部尚书赵铭亲自负责调查此案。
赵铭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展开了深入调查。
他首先提审了作弊考生,那考生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竹筒倒豆子般将幕后主使供了出来:“大人,是礼部尚书周宏业,他收了我家老爷一千两黄金,承诺给我此次考试的题目。我家老爷为了让我考取功名,才逼我这么做的。”
赵铭听后,心中一惊,他深知周宏业位高权重,若此事属实,必将在朝廷掀起轩然大波。
赵铭不敢耽搁,立刻将审讯结果上报给秦易珩。
秦易珩得知幕后主使竟是周宏业,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周宏业在朝廷中根基深厚,若贸然处置,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朝廷的稳定。
但如果不严肃处理,科举的公正将荡然无存,天下士子的心也将寒透。
秦云乔得知此事后,来到书房,看到兄长满脸愁容,轻声安慰道:“五哥,此事虽然棘手,但我们绝不能姑息养奸。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若任由这种歪风邪气蔓延,我朝的未来堪忧啊。”
秦易珩点了点头,坚定地说:“七妹所言极是,我不能因为周宏业的权势而畏缩不前。必须尽快收集确凿证据,将他绳之以法。”
于是,秦易珩和秦云乔开始暗中部署,一方面让赵铭继续深入调查,收集周宏业舞弊的更多证据;另一方面,他们不动声色地监视着周宏业的一举一动,防止他狗急跳墙,销毁证据或潜逃。
周宏业得知作弊考生被抓后,心中惶恐不安。他整日闭门不出,在府中来回踱步,如热锅上的蚂蚁。
他深知此事一旦败露,自己必将身败名裂,甚至性命不保。
他的夫人见他如此焦虑,忧心忡忡地说:“老爷,如今该如何是好?要不我们赶紧想办法疏通关系,把这件事压下去?”
周宏业狠狠地瞪了她一眼,骂道:“蠢货!现在风声这么紧,谁敢帮我们?弄不好还会把他们也牵扯进来。”
就在周宏业焦头烂额之际,他的一位心腹幕僚悄悄来到府上。
幕僚神色慌张,低声说道:“大人,大事不好了。刑部那边已经掌握了不少您舞弊的证据,恐怕很快就要对您动手了。”
周宏业听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瘫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幕僚见状,凑到他耳边,小声说:“大人,事到如今,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您可以向五皇子殿下自首,争取从轻发落。”
周宏业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很快又黯淡下去,他苦笑着说:“自首?我犯下如此大罪,秦易珩岂会轻易放过我?”
此时,王府中,秦易珩和秦云乔正在商议对策。
秦易珩看着手中的调查卷宗,神色凝重地说:“如今证据已经基本确凿,是时候对周宏业动手了。不过,在抓捕他之前,我们还需考虑周全,以免引起朝堂动荡。”
秦云乔沉思片刻,说:“五哥,我们可以先召集朝中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将此事告知他们,争取他们的支持。这样一来,即便周宏业的党羽想要阻挠,也难以得逞。”
秦易珩点头表示赞同,他立刻派人去邀请几位大臣前来王府商议。
不多时,几位大臣来到王府。
他们得知科举舞弊案的真相后,纷纷义愤填膺。
一位老臣气得胡子直抖,大声说道:“周宏业身为礼部尚书,竟做出这等丧心病狂之事,实在是罪不可恕!殿下,一定要严惩不贷,以正国法!”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
秦易珩见大臣们态度坚决,心中有了底,他站起身来,郑重地说:“各位大人放心,本殿下定会秉公处理此事,还科举一个公正,给天下士子一个交代。”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秦易珩便带领一队侍卫,在赵铭的陪同下,前往周宏业的府邸。
周宏业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他迷迷糊糊地起身,打开房门,看到秦易珩站在门口,身后是一群威风凛凛的侍卫,顿时吓得脸色煞白,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
秦易珩冷冷地看着他,说:“周宏业,你可知罪?”
周宏业“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殿下饶命,微臣知罪,微臣一时糊涂,犯下大错,还望殿下网开一面。”
秦易珩怒喝一声:“哼,你身为朝廷命官,却公然践踏科举公正,收受贿赂,纵容舞弊,此等罪行,天理难容!来人,将他拿下,押入大牢!”
侍卫们一拥而上,将周宏业五花大绑,押了下去。
周宏业被抓后,他的党羽们人心惶惶。
一些人妄图销毁证据,逃脱罪责;还有一些人则想联合起来,为周宏业求情。
秦易珩得知后,立刻下旨,警告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若敢继续作恶,必将严惩不贷。
同时,他加大了对科举舞弊案的调查力度,将所有涉案人员一一揪出。
在审讯过程中,周宏业起初还心存侥幸,不肯如实交代罪行。
但在铁证面前,他最终还是低下了头,将自己如何收受考生贿赂、泄露考题、安排作弊等罪行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出来。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庞大的舞弊网络逐渐浮出水面,涉及到朝廷内外众多官员。
秦易珩看着厚厚的审讯记录,心中既愤怒又无奈。
他深知,此次科举舞弊案不仅仅是周宏业一个人的问题,更是朝廷官场腐败的一个缩影。
若不借此机会彻底整治官场风气,今后类似的事情还会层出不穷。
于是,秦易珩决定召开一次朝堂会议,公开审理科举舞弊案。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压抑。周宏业被押上朝堂,他低垂着头,满脸羞愧。
秦易珩神色威严,他扫视着朝堂上的大臣们,大声说道:“此次科举舞弊案,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周宏业身为礼部尚书,不思为国选拔人才,却贪图私利,做出这等违法乱纪之事。本殿下绝不会姑息,必将严惩不贷!”
接着,赵铭将科举舞弊案的调查结果一一呈奏给秦易珩。
大臣们听后,无不震惊愤怒。一些大臣纷纷站出来,指责周宏业的罪行,并要求对涉案人员进行严惩。
然而,也有一些周宏业的党羽,试图为他开脱罪责。
他们言辞闪烁,称周宏业只是一时糊涂,恳请秦易珩从轻发落。
秦易珩听后,脸色一沉,严厉地说:“科举乃国家大事,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命运,也关乎我朝的兴衰荣辱。周宏业等人公然践踏科举公正,其罪行不可饶恕。若今日对他们从轻发落,如何向天下士子交代?如何维护国法的尊严?”
那些试图为周宏业开脱的大臣们听后,纷纷低下了头,不敢再言语。
最终,秦易珩根据周宏业等人的罪行,做出了判决:周宏业被革职查办,没收全部家产,打入死牢;其他涉案官员,根据罪行轻重,分别给予降职、撤职、流放等处罚。
同时,秦易珩下令,重新组织科举考试,务必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
科举舞弊案的处理结果一经公布,立刻在京城乃至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称赞秦易珩英明神武,为他们主持了公道。
天下士子们也对秦易珩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他们更加坚定了通过科举报效国家的决心。
然而,秦易珩和秦云乔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
他们深知,要想彻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科举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于是,他们召集朝中大臣,共同商议科举制度的改革方案。
在商议过程中,大臣们各抒己见。
有的大臣建议增加考试科目,选拔更加全面的人才;有的大臣提议加强对考官的选拔和培训,提高考官的素质;还有的大臣提出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科举考试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秦易珩和秦云乔认真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科举改革方案。
新的科举制度规定,考试科目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增加了算学、农学、医学等实用学科,以选拔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
同时,加强了对考官的选拔和培训,要求考官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
此外,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对科举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一旦发现舞弊行为,立即严肃处理。
科举改革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天下士子和百姓的广泛支持。
大家纷纷称赞秦易珩和秦云乔的英明决策,认为这将为国家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随着新科举制度的实施,京城再次迎来了科举考试。
这一次,考场秩序井然,考生们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考场上尽情发挥。
秦易珩和秦云乔亲自来到考场巡视,看到考生们专注答题的神情,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欣慰。
考试结束后,经过严格的阅卷和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这些新科进士们朝气蓬勃,满怀壮志,他们纷纷表示,将不负秦易珩和秦云乔的期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举舞弊案的圆满解决和科举制度的成功改革,使得京城的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官场也变得更加清正廉洁。
秦易珩和秦云乔的威望也在百姓和士子们心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继续致力于京城的建设和发展,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