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果冻小说网 > 重生到夫妻团圆前夜 > 第3章 小周王

第3章 小周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三个月前,福建,周王府。

周王府的世子小周王朱君澜,兴奋地从府外跑进父王的书房,还未站定身形,就急切开口道:“父王,听说京师的诏书到了,是不是?”

周王清了清嗓子,提醒儿子注意礼节,莫要得意忘形。朱君澜连忙作揖行礼,恭敬道:“父王,儿子失礼了。”

周王爷将诏书递过去,“圣上看到了本王关于倭寇袭扰福建沿海的奏折,传唤我进京商议此事。”

“自圣上支持开海以来,各地海防松弛,倭寇袭扰日渐严峻,关键时期本王不便离开封地,你代父亲走一趟吧。”

周王封地所在的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依山傍海,山地崎岖,通行不便且良田稀缺。距离京师山迢路远,是两京一十三省中最为闭塞穷困之地。

开通海禁之前,这里信息闭塞,民生多艰。开通海禁后,虽商贸渐多,然海寇频繁袭扰,让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没有藩王愿意来这样穷困动乱的地方就藩,第一任周王是个例外,自愿请缨来这里扎根,以独善其身,远离朝廷中的权力争斗,后续他的继任者也没让祖上失望。

抗倭乃本朝大事,周王与其他无权无势闲散度日的王爷不同,在福建海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以皇上才会特意传唤他进京问政。

对于父亲的安排,朱君澜十分高兴地应下,他终于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光明正大地走出封地去往京师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与夙愿。

不过此次进京,可不仅仅是这一件事,周王犹豫片刻,指了指敞开的门窗道:“你进来,父王有几句话叮嘱你。”

朱君澜听话地关闭好门窗,有些奇怪父王为什么突然如此谨慎了。

只见周王殿下从书架上取下一个蒙尘的木盒,用衣袖小心地拭去浮尘,打开从里面取出一个锦囊和一封书信,递给朱君澜道:“这是七殿下福王留给本王的。”

听到“七殿下”几个字,朱君澜也跟着警惕起来。

先帝嫡子早夭,之后数年又有两位皇子病故,多次经历丧子之痛的先帝始终未能下定决心立储。帝王年迈,储位空悬,非长久之计,故朝中频繁有人提起此事。

而五皇子和七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愈演愈烈,最后五皇子成功登基,成为当今圣上,败北的七皇子被发配到距离京师千里之遥的广东就藩,刚到封地就得了急症,病死了。

朱君澜很奇怪,父王从未去过京师,福王也从未来过福建,他怎么会有七殿下的遗物?

面对朱君澜的疑惑,周王解释道:“他去往广东前,曾派人偷偷传信给我,让我去见他一面。他自知时日无多,身边又无可靠之人能够托付,才冒险找到我这里。”

“七殿下有一私生女流落民间,由于种种缘故不能相认,如今他自觉愧对她们母女,希望我能帮他安顿她们,给她们一个安稳的下半生。”

“京师还有几个效忠他的人,书信里他们的信息;锦囊里是寻找那对母子的信物。你到京师之后顺着信中的交代去找接头人,看看他们这些年有没有找到那对母女的下落,如果找到了,你回程之时,将她们带回福建安顿,也算是了了福王的托付。”

七殿下在当今圣上眼里就是一个禁忌,周王为了旧友之托,还是决定一试。

朱君澜小心地把东西收起,“父亲放心,我一定小心行事,若有消息,会传信回来。”

周王点点头,又道:“途中去苏州一趟,在宋大人的坟前上柱香,磕几个头吧。”

提起宋大人,朱君澜心中满是愧疚,“父王不提,儿子也会去的。听说宋大人的遗孀搬去了京师,儿子想去当面致谢。”

周王没有阻拦,“应该去,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她们母女过得怎么样。”

**

心里有了计划,朱君澜一日不想耽搁,次日一早就收拾了行囊,带着十多个护卫,向父王辞行。

周王却道:“也不急于这两天,你阿姐出海还没有回来,你不和她道个别?”

朱君澜清楚阿姐的性子,她若知道有机会去京师,一定会想方设法随行,那才是大麻烦,故十分坚持道:“不了父王,我早去早回。”

他这么急切启程,其实还有一个隐情。

也不知道什么缘故,最近总是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梦,梦里宋大人的妻女被人无辜害死,求他帮忙讨个公道。他想问个究竟,却见她们被堵住了嘴巴,怎么挣扎都说不出话来。

这个梦一直缠绕着他,挥之不去。

一种十分不安的预感油然而生,一路上陆路转水路,水路转陆路,以最快的速度去往南直隶省。

正常一个月的行程,二十多天之后,一行人就到达了宋大人的祖籍,苏州吴县。

要问这位宋大人是何许人也,不得不说无巧不成书,正是归宁的父亲。

早年宋大人曾有恩于小周王,也正是因为祖上的这些渊源,前世的归宁手上才有小周王的信物。她虽不知这段缘分因何而起,但绝境之下,只能拼死一试。

且说朱君澜一行人到了吴县之后,借着暮色,计划先去宋大人墓地祭拜恩人。

朱君澜害怕外人识破自己的身份,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特意选择了行人稀少的傍晚,可偏偏有人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选择了这个时候。

那是一位打扮十分普通的妇人,荆钗布裙身形瘦小,她身旁站着一个年轻小伙子,一身粗布短褐,瘦得像麻杆一样,一副吃不饱饭的模样。

他们来得更早,正在宋大人墓前烧纸,为了不惊扰对方,朱君澜只能带着人在灌木丛中等着,直到他们二人离开,朱君澜才上前祭拜,心里十分纳罕:他自己是因为身份限制,不敢光明正大祭拜,他们又是什么原因呢?

且他们离开时环顾四周,那种慌慌张张生怕被人发现的模样,十分不同寻常。

这种“同道中人”才有的默契,让他猜测:这妇人和宋家应该有些纠葛牵扯。

他不能随意出封地,可每次悄悄出封地,他都会额外关注宋家的消息,哪怕是极为细小的事情,他都十分放在心上。

这次更甚。

思虑片刻,他招手对一旁的顾舜道:“你过去探探那对母子的情况,不要惊吓到他们。”

一行人中除他之外,只有顾舜最像白面书生,看起来人畜无害却最是心思活络。

不过饶是顾舜口若悬河也没打探什么有用的信息出来,那妇人只说宋大人有恩于他们家,而那后生竟然是个哑巴,看到陌生人立刻怯生生地躲在了妇人身后,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朱君澜闻言只能作罢,祭拜完宋大人,习惯性地去宋府门前转转。看门的老仆很是热情客气,问及这里的主人,老仆只是道:“主子们都在京师,好长时间没有回来了,请问客人贵姓,等娘子回来,我们给娘子通报一声。”

朱君澜不知道自己下一次出来是什么时候,如果哪一天他承袭了爵位,出封地就更难了,不敢随意留下信息,失望之余只能拱手告辞。

他有要务在身,不能在苏州久留,两日后,便启程去往京师顺天府。

他入京的消息很快传入宫里,刚到正阳门下,就被宫里派出来的公公迎进了紫禁城。

当今圣上甫一登基,就宣布解除海禁这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决策,是以对开海贸易和沿海抗倭之事都十分关注。而福建山高路远,路路不便,福建人出海贸易的百姓不计其数,所以周王封地的所见所闻颇有参照性。

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朱君澜都被留在宫里与圣上商议要事,一时间分不出心来去处理七殿下的遗愿。

**

终于朝中大事落定,圣上恩准他出宫游玩几日,随后派人送他出京。

朱君澜出紫禁城第一件事,就是去弘文伯府萧家拜访府上的伯夫人宋氏,并谎称自己苏州来的宋家远房亲戚,既能拉近距离还能掩人耳目。

可刚到萧府门口就吃了闭门羹,看门的小厮原本很热情的表示要去通报。

可那小厮刚转身,就碰到了从里面出来的吴管事,吴管事问明情况后,却道:“宋家的亲戚应该去见宋娘子才是,我家夫人还在守孝,大爷又在外地,这时候夫人怎能出面见一个外男?传出去岂不影响夫人名声?”

“你若想见就再等几日,我们大人很快就回来了;如果等不及就去见宋娘子。”

朱君澜又问:“请问宋娘子住在何处?”

那吴管事不仅不正面回答,反而揶揄道:“连宋娘子住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还敢说自己是苏州来的亲戚?苏州老宅的人谁不知道宋娘子在京师的宅院,你却反过来到我们伯爵府来问,真当这里是菜市场不成?赶紧走,不要脏了我们伯府前的地。”

一旁跟随的顾舜见状就要上前理论,被朱君澜拦下,“走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们在京师不会久留,不要给这里的主子添麻烦。”

顾舜不解气,怒道:“什么样的主子养什么样的仆人,仆人这样,想必主子……”

“住口,休要胡言乱语。”

小王爷一向温文尔雅极少动气,今日他三言两语就把主子惹怒,也是罕见,听到呵斥,顾舜悻悻闭嘴。

二人经过打探,终于找到宋娘子的住所,不过很不巧,宋娘子去了庄子上,还没有回来。

诸事不顺,就连七殿下托付的事情也没有眉目。

按照七殿下生前安排,他留在京师的死士负责找人,然后送去周王封地,由周王帮忙照看。

可四年过去了,周王还是没有等到他们把人送过来,山高路远他也不方便派人来问,只好借小周王进京一起办了。

可是那位接头人却凭空消失了,什么信息和线索都没有留下。

人海茫茫,让人生地不熟的朱君澜不知道如何着手。

愁闷之际,昔日旧友来了信,定国公四公子徐景芝邀他去栖迟别院小住几日,说有件好东西给他看,还吹嘘说这东西有助于他抗倭。

盛情难却,朱君澜应邀前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